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评论 > 画者筱曼

画者筱曼

发布时间:2015-04-21 17:09:13

作者:王登科


过去在学佛人中间,常常会讲“念佛切忌谈境界”这样一句话。一般来说,它是告诉向佛的人且莫把精力和工夫都用在了“境界”的层面。因为“境界”是由心所造,是精神纷繁后所呈现的“幻象”,它是不真实的。初发心的人容易执着于“名相”,今天梦见“观音”、明天遇到“佛陀”,而且还津津乐道……其实,在传统文人画的学习过程中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形——即一味执着于“境界”的营造,而忘怀了挥洒间心与手的真实。说到此,依私见这或许正是“画”与“美术”的分歧所在。

当然,说这话也许会招惹些争议来。需要强调的是,我说的“画”并非是那种不要技法、不要境界的胡涂乱抹。因为,若没有最基本技法的支撑、没有境界的呈现,心的真实便无从表达。所以举凡中国文化范畴中的诸般文艺还是由“技”达乎“道”,由境界的层面而进入到自在的层次中去。这应该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画传统大可铃铃其声的鲜明主题。

毋庸讳言,在当代,由于种种原委,“美术”的观念深入人心,人们以“美术”的视野和观念审视“文人画传统”,美展没有“文人画”的一席之地,艺术教育也将“文人画”拒之门外。应当说,“文人画”在当下如同断断续续的一股暗流,一直在“非主流”的孤独隐逸中潜滋暗长。此际幸好有一批“慧根深厚”的年轻人,他们凭藉“向道”般的挚诚和热忱,在默默地恪守着“文人画”的道统,发潜德之幽光,秉先贤之遗范。他们是“文人画”传统光大发扬的希望之所在。这其中,我所知道的学习美术出身的张筱曼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位。

对于绘画而言,筱曼可算得上是科班身世。其自幼便开始学习西画,考入北京服装学院后,其专业仍与绘画相干系。但我最早知道她却是从她与吴师悦石先生对话的《名家面对面》节目里,且印象极为深刻。节目中,筱曼不时拈出关于“文人画传统”在当下式微的话题,问的得体且又中的,并为吴先生的妙解做了圆满的铺垫。比如关于中国画的“用笔”问题、书写性在中国画中的运用问题等等,这些都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热议。他们的一问一答,仿佛禅门公案中的师徒晤对,机锋直面,神会心领,大有灵山会上智者论道的趣味,会意之处,指向人心……

应当说,在中国文化的哲学范畴里,主客之间不像西方那样分明于泾渭。就艺术而言,主体与客体也都同为艺术的创造者。如著名的音乐故事“高山流水”便是表达了这样一个经久不息的命题:那就是聆听与操缦共同见证了琴的使命。所以,以此而论,真正的“画者”也未必尽是“斤凿”于笔墨的“画家”,那些通达于人生事理、暗合于自然道妙的人,他们对“画”的体悟或许比那打着“文人画”幌子的人来得更加深入与便捷。筱曼,作为一位从“西画”入行、且又经历过系统美术教育的年轻人,就其对“文人画”认识的深刻和前瞻而言,我觉得她是一位真正的“懂画者”。

近日,我陆续读了筱曼发来的她对“画”理解的一些篇什。比如她对“山水”一科的理性思考、对“家山”与古代士大夫内心世界充盈之意义,还有她对中国文人画传统中“程式概念”的正向认同和诠释,这都确切地反映出了她对“古典艺术”的心灵祈尚,也客观地流露出了她雅逸的心象与高洁的审美志趣。或许正是这样的因缘,筱曼于正式启扣吴门,而吴先生也欣然地接受了这位志在丹青的女弟子。

吴先生的授业方式是传统的,但却是坚实的、行之有效的。筱曼更是严格的按着先生的步骤、从用笔开始到位置经营、再到精神气格的贯注。在诸科中,筱曼热衷于山水与人物。从吴先生一途入手,并上溯元明诸家,临摹真放,写意精微,且常能举一反三,时出新意。在短短的几年中,竟能深领画中之三昧,这在所谓的初学者中间应是不多见的。当然,这一方面是先生教诲中“直面道来”的高妙所致之外,还有就是筱曼天性中有一种东西与“画”契合的原因在其中吧!

在短短的几年中,筱曼临摹了大量的古人作品。如明人兼工带写一路的作品,吴先生经典的山水、人物,这些在筱曼的笔下都能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华。她用笔沉实、自在洒落,不拘泥、不拖沓,确实与肯定中,一任毫芒。其山水脱却了“皴擦点染”的一般程式,以书写的韵律和节奏去状廓自然的景象,以静观的视野和心灵去氤氲这纸上的江山。在不经意间、在笔耕不辍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里,筱曼的山水作品愈发流露出了峥嵘的气象和高远的格局。

她的人物遵循明清人物画传统,意造天成,写其面貌的同时更加写照精神,尤其注重人物所流露出的心襟气象。雅逸与古拙间,尽显中国画淡远高妙的格调与品质。她笔下的观音大士、僧道儒流及童子,无不生动传神,在对吴先生作品的揣度与参照中,蹈迹师心,形神兼顾,愈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范式。比如她在吴先生山水风格之上生发而成的那幅著名的《西班牙古堡印象》就是她学习传统又不为传统所局限的最好证明。

筱曼在绘画的同时更兼学习书法,且临池不辍。所以她画中的线条正是在临池书写中锤炼而成的,因此她的点画与线条皆能落到实处且充满感情。真率热烈处,含蓄深情里,她的笔一直在由衷地表达她内心的一种声音。一如她的气质,优雅、恬静,如风吹过耳,如雨打窗棂……

祝福画坛又多了一位美好的歌颂者!

祝贺吴门又多了一位秀外慧中的师妹!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4年7月16日于京南陶然亭